查看原文
其他

T20现场丨中国医药创新路在何方?让历史告诉未来

同写意
2024-10-11












20年,这是两款新药的时间刻度,也是同写意成长路上的新里程碑。


如果说,2014年同写意论坛十周年之际,我们还在“寻找中国新药之魂”,那么,2024年的今天,同写意的新命题,就已经是追问“中国医药创新未来之路”。


面对全球价格洼地的商业化环境,以及融资上市的艰难处境,本土Biotech和Pharma都迫切需要找到活下去的办法。出海、跳出同质化、打通技术闭环……千头万绪,让历史智慧告诉光明未来!


7月12日,同写意20周年大会正式开幕。T20大会邀请了数百位院士、科学家和创新企业的董事长,用30场论坛、近300场报告和对话,与3000多名业界同仁直面机遇与挑战。




01开幕



毛振宾

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

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会长



众人拾柴火焰高,很高兴看到有同写意这样的组织二十年如一日陪伴产业发展,为本土药企提供交流讨论的平台,助力中国生物制药发展突破前进。中国食药促进会也致力于推动健康产业的迭代升级,生物医药是促进会重点发展的领域。

吴旭翔

苏州市政府副秘书长



苏州多年深耕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规模已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当前,苏州正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围绕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等10个产业集群和创新药、医疗器械等30条优势产业链构建苏州市“1030”产业体系。真诚期待各位多对苏州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提出宝贵意见,盼望能与大家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加强合作,共创美好未来。




02发布





邹继娇

赛事组委会代表,生物岛产服总经理



《第九届“创客中国”生物医药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发布


“创客中国”已举办8年,吸引大量优秀项目参与,通过连接资源,构建成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赛事平台。


新一届赛事将由赛事、培训、论坛、路演、媒体五个环节,多维度为参赛项目进行赋能与资源连接。整个赛事由“企业组”和“创客组”两个类别平行进行,自5月启动,在8月完成网上初选,9月完成各地区域赛的预选赛,将在11月完成最终决赛。希望“大赛”能为行业发掘大量优秀的生物医药企业。






03报告



Peter Marks

美国FDA生物制品评价和研究中心(CBER)主任


Adv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Cell and Gene Therapy

Gene therapy is currently at a critical juncture due to a combination of factors, including manufacturing challenges, clinical development timelines, different global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CBER will continue to actively advance the science and regulatory framework for cell and gene therapy, including genome editing, as well as expedite the review process, to bring the promise of genetic therapies to the broadest number of people.


埃格林医药CEO杜新博士现场连线Peter Marks并提问多个CGT相关问题。


李靖

药渡创始人/董事长


激荡二十年,中国医药产业创新的崛起与未来

与FIC药物相比,本土me too药物的上市时间逐渐缩短,中国研发制造性创新的“高效率”特性突显。中国医药行业正式进入“研发制造”创新时代,并成为国际主要玩家。然而,现阶段中国新药研发投入仍不及发达国家,与有限研发投入匹配的研发制造性创新,是未来十年中国独有优势。





04对话



中国新药创制,如何以小博大?

程增江(主持):中国食药促进会副会长,同写意创始人

朱 义:百利天恒董事长



与BMS的交易,百利天恒前期只拿到8亿美元款,还要继续融资发展。后续要努力达成后面的里程碑。这笔交易后,公司要进行高管团队建设,最近在陆续引进高端人才。随着公司发展而团队扩张,新老团队的融合难以避免,这需要与大家坦诚沟通,在合理范围兼顾各方。


做研发的人要精而不要多,引进在细分领域真正优秀的人才。公司领头人以身作则,时刻关注公司管线、产品的研究进度和研发数据,保持高效高质量的研发。


有理论物理学科但是没有理论生物学学科,现在很多的生物学研究停留在实验生物学的层面。物理和数学的思维对于做源头创新的人非常重要。


“内卷”无法避免,胜败有来有往。关键是,药企一定要有在各个环节“卷”的能力和“卷”的决心。

激荡二十年,为什么一直追赶创新的潮流?

王 晨(采访)深蓝观创始人、主编

朱 迅:同写意新药英才俱乐部创始理事长



ADC并非新概念,30多年前很多海外公司趋之若鹜,但只有罗氏等少数公司的产品一路开发过来。ADC不会像大家想象的那么乐观,它不可能取代抗体,因为靶点太少。


海外公司提高研发成功概率,最快的方式就是尽早“杀死”那些不快的项目,它们不仅没有成药性,也可能没有商业价值。对中国很多Biotech,后一点问题尤为明显。


做药要找增量市场,要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今天不少人都在走好走的路,但创新药这条路上,好走的路都是死路。


未来创新药研发领域可能研发工作在中国,但产品市场并不在中国。


中国创新药目前面临最大的缺口是支付。开发新药是高度不确定、长周期、高风险的,因此得有一个确定的补偿机制,比如自由定价权。




05论道






抓住科技前沿发展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张 丹(主持):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谱新生物联合创始人兼联席董事长

陈凯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马大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讲座教授

孙勇奎: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原力生命科学有限公司董事长

罗振革: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执行院长



十多年来,中国生物医药生态环境有很大进步,从完全仿制国外产品到现在一定程度上的自主创新,可以说是历史性跨越。
但同时,本土新药产生的数量不少,原始创新却严重不足,在创新链、产业链等方面仍受制于人。因此,原创基础长期研究的重要性需得到重视。
高校应起到源头的作用,包括新化合物和新靶点的发现等。高校研究是各学科的融合,不应局限在科研论文,要有一部分力量研究成果转化。企业则应对创新定位、布局、方向有想法,投资方则要有长远眼光。
业界需不断关注新技术的产生发展,并融入到新药研发中,比如AI技术。
相信随着各方的集合效应,包括政策端的支持,本土创新会产生质变,研发出真正原始创新的产品,促进中国生物医药向前迈出一大步。


中国药企的MNC之路还有多远?王奎锋(主持):勤浩医药创始人、CEO

吴晓滨:百济神州全球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单国洪:武田制药全球高级副总裁、武田中国总裁

丁伟波:BioGen 渤健亚太区总裁

黄丹洁:拜耳处方 药事业部副总裁、中国合作创新中心负责人



生态圈需要先行者,本身也有食物链。药企应解放思想,明确不是所有的项目都会成功。这其中,不同的角色拥有不同的使命、价值、生命周期。


走向MNC是一个资源有效配置的过程,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作用不可替代,政府、产业界、企业界等各方也要各司其职,共同成为全球创新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合作者,甚至是规则的制定者。


成为MNC的前提,是拥有强大的母国市场,这样才拥有走出去的财富积累和机遇。中国有这个优势,虽然仍存在不少问题,但处在正确的道路上。这是个长期的过程,政策等因素的配合会起到优化作用,但我们要尊重历史规律。


尽管国际环境不稳定,癌症却没有国界,攻克癌症也没有国界,MNC愿意和中国Biotech在各个阶段达成合作,包括数字化。


决定组织文化和战略的是“人”,推动变化发展的也是“人”,保持灵活的变化适应发展、改变自己,才是最大的挑战。




激荡二十年,中国医药产业创新的崛起与未来娄 实(主持)和其瑞医药联合创始人

徐希平:奥萨医药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

张连山:恒瑞医药董事、副总经理 

谢 炘:中国生物制药执行董事,资深副总裁

王印祥:加科思药业董事长兼CEO

陶维康:齐鲁制药集团副总裁兼全球创新研发体系总经理



2000年左右,国内还不具备创新药投资环境。那时的归国科学家们做出了很大牺牲,值得尊敬。而过去十多年,见证了中国创新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
License out交易在近两年的井喷值得庆贺,但某种程度上,这是前一个“十年”研发的结果,未来的license out数量可能会下降。
资本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融资不能局限在风投,要通过招商、基金等各种手段维持资金流入,继续研发,让公司、投资人有钱挣,继而吸引到更多资金流进行业。
对于支付问题,政府已在改善政策环境,促进创新药的自由定价。在这之外,商保等多元支付也是实现支付能力的重要体现。
本土市场缺乏信心,患者对进口产品胜过“国货”的思想还未完全扭转,这也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创新药能持续发展离不开内需市场,“创新”和“投入”需要正向循环,未来创新药的目标,要从“面对疾病到面对创新”,从“活着到更好地活着”。


中国biopharma的进阶之路

陈 力(主持)华领医药CEO

陆 阳:圣诺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龚兆龙:思路迪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钱雪明:创胜集团创始人、董事长王青松:清普生物创始人、董事长



一个成熟的生态环境必定同时拥有Bigpharma和Biotech,从Biotech到Bigpharma的阶段,管线的充分发展是关键,“data”永远是通行证。
Bigpharma拥有大规模进行III期临床、商业化销售的能力,但同样地,它们也面临研发效率低下等问题,而这正是Biotech的优势。
对于Biotech,无论融资难易,要做的事情本质不应该有所变化,即Biotech做的是独特的、擅长的东西,依靠独特的平台和产品获得投资人支持,并找到合作伙伴帮助实现价值。
现阶段,药监部门在整个环境中起到“指挥棒”的作用。政策加快了资本退出的步伐,从多个角度缩短产业链投资周期,创新药生态整体向好。
有平台、有资产、有市场,创新药企业就一定会到达想去的地方。


对MNC,中国是一片怎样的创新土壤?

程增江(主持):中国食药促进会副会长,同写意创始人

沈 宏:罗氏中国创新中心负责人、全球高级副总裁

李 翊:前默克中国创新中心业务探索负责人

张彦涛:泰励生物董事长



中国创新药的发展让MNC振奋,MNC愿意与中国药企合作,也都希望能在中国找到新的创新源泉,丰富全球管线。标准也都一样:first-in-class、best-in-disease。
MNC也不都是“财大气粗”,根据不同战略需求,MNC关注的领域也可能非常聚焦,不会关注所有赛道的产品。
对于国内药企,把生物学逻辑做扎实、数据体现更全面准确真实,被MNC关注的可能性会更大,成功率也会更高。
源自MNC研发的新药比例在逐年下降,它们会觉得,中国将会成为临床validate target主要的来源。回看过去两年的出海项目,几乎都是validate过的。
创新程度有差异,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的公司估值一定会很好。Biotech尤其需要考虑产品的未来、下一步融资、如何与别的公司形成管线互动。


中国医药产业的法规变迁与产业创新升级杜 涛(主持):埃格林医药董事长、同写意新药英才俱乐部理事长

杨建新:基石药业CEO兼研发总裁、执行董事

张 丹: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谱新生物联合创始人兼联席董事长

杨 劲:中国药科大学教授,上海谋思医药联合创始人



目前,CDE的法规、法规执行的过程,以及执行的时间,已非常接近海外政策。
现在国内做的临床试验至少可以成为在海外注册的一部分,更有一些临床试验在中国做、在中国批,在海外也能直接批。
国内有一些政策比海外更严,包括IND、CMC审评过程、核查每一个临床试验等。整体来讲,时间可能会更长,压力也更大。
如果出海去美国有困难,那就换个思路去第三世界,国家鼓励“一带一路”是成立的。不过,让一些欠发达国家认可我们的相关体系,也还有一条漫长的道路。企业要走向全球,监管也要跟国际接轨。




展商风采








写意花絮



主论坛部分报告嘉宾合影























T20大会丨中国医药创新未来之路

相关报道文章推荐


• 现场丨金鸡湖再摆21桌前沿技术“满汉全席”,医药人再享受源头创新“饕餮盛宴”

• 现场丨让前沿技术,为中国医药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 现场丨金鸡一唱天下白!源头创新要不要搞,怎么搞?

• 现场丨向源头创新迈进!第三届同写意前沿技术大会开启新篇

• 现场丨金鸡湖摆出前沿技术“饕餮盛宴”,医药人尽享源头创新“满汉全席”

• 百位中国新药研发领袖金鸡湖闭门会都在谈些什么?

• 现场|续写传奇,第二届同写意大会站在前沿技术风口!

• 现场 | 八大论坛话前沿,生物医药圈的半壁江山都在讨论这些……

• 现场|医药圈鼎沸!同写意15周年预见中国新药下一个十年!

• 现场|同写意“七箭齐发”,金鸡湖再立抗体写意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同写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